加强国库内部风险控制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林久荣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各级国库更好地服务财税体制改革、维护国库资金安全、提高国库服务社会质效的关键。目前的国库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国库内部管理中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一是人员短缺和老化影响国库业务发展,也是强制休假制度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的直接原因。二是兼岗严重影响县支库的会计核算质量。三是聘用制人员不稳定带来不稳定因素。四是知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二)风险评估。一是未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程序。人民银行国库目前尚未按照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步骤来建立风险评估程序。二是缺少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有效结合。人民银行国库在会计业务操作环节、管理环节、监督与检查环节、以及会计核算系统及网络等方面,存在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界定,将风险区分为高、中、低等不同的风险等级,建立风险评估框架。目前人民银行国库更多地采用了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如: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政策分析、调查研究等,缺少定性分析方法,未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控制活动。一是系统不稳定、不兼容导致工作效率低。现在使用的国库业务用机大部分是2009年TCBS上线时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配置的计算机,已到了集中更新换代期,运行速度缓慢;而且TCBS与windows 7系统不兼容,在TCBS系统中开启多个业务窗口时、查询库存日报时、TCBS系统长时间不操作后进行业务处理时会较大概率出现“闪退”情况。二是系统功能欠完善。退库业务、部分更正业务找不到原始入库凭证,系统自动监控功能不能充分体现;处理退票业务时,如果业务人员处理挂账业务(表内来账内转业务)失误,将退票资金从278账户转到371账户时挂账金额小于退票金额,冲正时只能将退票资金冲回到278账户,不能将挂账时产生的资金收纳流水号一并注销,退票资金仍然在两个资金收纳流水号里,造成冲正之后的资金无法直接提出。
(四)信息与沟通。人民银行国库的内部信息与沟通包括上下级之间,平级机构、部门及岗位之间;外部信息与沟通包括与代理国库、经收处、集中收付代理银行、财政、税务部门、海关等之间。人民银行在全面经理国库的履职过程中,地方国库尚存在外部协调机制不健全,遇到突发问题或紧急事件应对不及时等问题。
加强国库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控制环境。建议密切关注县支库干部队伍现状,特别是未来几年职工集中退休,兼岗进一步增多,导致岗位交叉、重要岗位轮换等制度无法执行的问题,在人员配备和员工招录方面重点向县支行倾斜,并相应提高人员待遇。
(二)风险评估。一是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程序。人民银行应依据COSO控制框架,围绕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从健全性、合规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程序,从总行国库局层面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来决定进行风险管理的对策。二是确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管理层访谈、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由此尽可能保证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控制活动。一是解决TCBS系统的不稳定、不兼容性。建议总行尽快对TCBS系统进行升级,使之与windows 7系统相兼容,保证业务的平稳运行。二是完善系统功能,使系统在业务操作、提供基础数据、处理特殊业务等各方面真正达到真实、准确、完整,尤其要发挥系统控制功能,比如,系统能够自动核查退库或更正业务原始入库凭证,杜绝违规多退及重复更正业务发生。同时确保TCBS生成数据直接被TIPS、TMIS系统使用,真正发挥TCBS作为国库基础系统的功能。
(四)信息与沟通。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地方国库要健全与政府、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工作联系机制,落实和深化财税库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打破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的“壁垒”,做到政策信息及时反馈、部门矛盾及时化解、工作问题及时解决,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工作质效。
(五)监控。一是加强业务和技能学习,培养国库人员的综合检查能力。建议上级行采取“以查代训”或远程培训的方式,对系统内的国库人员进行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包括银行业、非银行业新的支付工具、业务系统、业务流程等,进而提高国库人员的综合检查能力。二是改进国库监督检查手段,充分发挥国库事中监督功能。随着国库现代信息化的发展,增强事中监督意识,以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手段,对国库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退库、支拨和商业银行代理行为等进行有效监督,逐步实现从手工监管到信息化监管的跨越。